這陣子關心著阿富汗的新聞,悲傷又捨不得。
人們恐懼地爭相逃離自己的國家,
寧可冒著危險跨越邊境尋求鄰國庇護,
抑或頂著烈陽在機場外苦苦守候,
只為搭上軍機前往未知的國家以難民身份重新開始。
阿富汗人準備搭機時淚眼婆娑地說:再也沒辦法回來了。
也有與家人走散的兒童不知所措地面對紛亂。
隨著 08.31 期限已到,可能會有協議讓撤離行動繼續,
但是大部分記者都離開了吧,也許阿富汗會恢復之前的資訊封閉,
無從得知那對父母皆已順利出國,獨留學齡前的兄妹倆後續消息,
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結果,本該是無所憂愁待在父母身邊好好長大的年紀,
被迫提早長大,為了生存,小兄妹會長成怎麼樣的人格?
沒辦法決定的出生,人生而不平等,
看看別人,想想自己,生活的煩悶變得渺小,
可以自由地外出工作、吃任何想吃的食物、想穿什麼沒人干涉,
擁有身體自主權,不會有人突然敲家門提出無理要求…,
平平存在同一顆水球上,卻過著截然不同生活,
阿富汗人還在為自由努力著,煩惱著即將來臨的缺糧危機,
把自己帶入到阿富汗的條件下,毫無縛雞之力的我,應該很快就陣亡了。
基於人道立場,大家都想解救更多人脫離殘暴的統治,
講到現實面,如果難民危及到國家安全或自身權利,可能會有其他想法。
複雜的問題需要時間解決,持續關注同時,
想起盧廣仲在金曲獎所說的得獎感言:「 LOVE WINS. 」
動盪紛擾的氣氛中,讓心裡多長一點愛,
怨懟、對立是不是可以降低些。
資深記者范琪斐女士在 “TODAY 看世界” 頻道中表示:
「人們看到難民覺得是麻煩、負擔,但是其實他們跟我們一樣,只是在為自由努力而已。」
如果今天我身在阿富汗,一定渴望外界能夠伸出援手,
並且逃離日日提心吊膽的高壓統治。
看到好多阿富汗女性的相關報導,在在衝擊我的心,
沒法想像如何在卑微的處境下生存。
有篇採訪文寫道:有一名婦女外出時候,慘遭挖眼,但是能活著已是幸運,
並且提及,對神學士而言,女性只是一塊會呼吸的肉。
這個比喻讓人心痛,在我的世界難以接受的事實,
現在生活的環境由女性領導,工作的地方,多是女性能力比較好,
周遭好像沒有什麼欽佩的男性,感覺普普的。
如果女性只是會呼吸的肉,那應該是值得被好好珍惜的上等肉。
神學士治理國家採用嚴格伊斯蘭教法,
女性出門必須穿上名叫 Burqa 布卡的罩袍將全身連同臉全部包好,
不可露出皮膚,且必須要有男性陪同才能外出。
有些女性家裡沒有男性,還會躊躇地沒法出門…
曾經發生阿富汗女性因為抹指甲油被剁手指、臉沒有用 Burqa 遮住遭到槍殺,
女性沒有受教育的權利,還必須配婚給塔利班(不論已婚或未婚)。
阿富汗文盲比例高達 65%,只有 4% 的女性念過書,
在目前 3,000 萬人口中,仍有 3/4 文盲,國人平均年薪 530 美元。
21 世紀了,守舊、不平等的待遇,仍在世界某處上演著。
一家沙龍店默默將女性看板用油漆抹去,避免惹怒神學士。
記得有篇新聞採訪神學士的高層,關於女性問題,
對方是這麼說的:「 我們還沒學會怎麼尊重女性,所以這段時間女性先待在家裡比較好。」
我的眼界實在狹小,小到驚訝原來還有這樣的思想存在。
直至今日,還是會持續的關注這條新聞,
衷心期盼這世界上每個人都可以得到合理的尊重,
我們可以一起讓生活多點愛,少些紛爭。
– 盧廣仲 / 刻在我心底的名字 –
note.
如果想要快速瞭解這次的政變起源,請參考這部志祺七七發布的影片,
志祺七七用言簡意賅的方式把此次事件脈絡客觀地清楚說明。
– 打了 20 年的阿富汗戰爭,是怎麼發生的 –